学系概况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迄今已走过整整百年的风雨历程,徐诵明、林振纲等我国病理学奠基人见证了其创建和发展。在几代病理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努力开拓下,已经发展为临床、教学、科研三部分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国内学术水平领先的优势学科。
服务临床 发展壮大
在临床工作方面,我们始终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高诊断质量和诊断速度。目前,我科室年组织学活检量9万例、细胞学6.5万例、尸体解剖50例、电镜6000例、会诊7000例、分子病理检测6000例,从大体、光镜、电镜观察到免疫组化、遗传学检测等系统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集成,临床病理工作水平位于全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学科。
经过多年积淀,已经形成泌尿病理、血液病理、神经病理、消化病理、呼吸病理、妇科病理、乳腺病理、皮科病理、内分泌病理、软组织与骨关节病理、细胞学、解剖病理和分子病理等涵盖人体各个系统的十三个亚专科病理,梯队合理,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病理学专家,是全国大型的疑难病例病理诊断中心之一。
(左:医学部病理楼主要用于分子病理、临床病理实验室、医师和毕业后教育办公室,多头共揽教学会诊讨论和会议室等;右:北大第三医院门诊楼主要用于接待患者窗口、取材、制片和日常临床工作以及部分分子病理工作。)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分子病理实验室/北医三院分子病理实验室,创建于1991年,是我国第一批获得卫生部临检中心认证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本实验室人员搭配合理、分析流程规范、仪器平台完备,拥有的各类先进设备总值约2000万元。本实验室是国家卫健委病理质控评价中心(PQCC)示范实验室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7至今),具有临床基因(DNA/RNA)扩增检测的条件和相关资质。实验室下属各检测平台均遵循《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 (ISO/IEC 15189)、CNAS95.2和卫健委《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规范进行工作,已经达到较高的流程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分子病理实验室依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从染色体、DNA、RNA和蛋白等分子水平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在疾病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室主要涉及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肿瘤分子分型、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分型、药物伴随诊断、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目前已开展的检测项目涵盖肿瘤个体化治疗以及药物反应的预测、肿瘤易感性检测、多亚型肿瘤的鉴别诊断、预后分析、感染因子检测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等诸多医学领域,特别是肿瘤相关检测项目,包括肺癌、乳腺癌、胃肠道间质瘤、结直肠癌、膀胱癌、甲状腺癌、胶质瘤、软组织肉瘤、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等几十种肿瘤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指导。分子病理实验室拥有完备的仪器检测平台,包括显色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PCR扩增、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蛋白质质谱分析、抗体谱检测、显微切割平台、病理切片扫描及影像分析平台等。
接轨国际 教学相长
病理学系承担着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以及继续教育、住院医培训和远程教育课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传统教学、线上及线下混合式教学、PBL、器官系统为中心等教学模式共存。教育教学课程先后被评为中国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成果已向全国推广,并多次荣获国家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北京大学病理学博物馆
病理科作为北京市病理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结合病理学发展要求,还建立了临床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每年向社会输送优秀青年病理医师3~5名。
在海内外交流方面,多年来,我们始终与海外华人病理工作者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连续举办“海内外病理学术论坛暨疑难病例研讨会”,邀请美国著名大学的华人病理工作者介绍诊断病理学的最新进展和疑难病例诊断,对国内病理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此外,我们还正式聘任外籍教授、外籍教学讲师和活跃在国际病理学界的外籍客座教授,参与病理科的病理学教学和科研论文修改。每年邀请超过10位的国际专家进科室讲学或举办学习班,以及派出多位年轻教师出国学习。
名师带队 科研攻关
病理学系/病理科科研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极具实力的科研队伍,吴秉铨等老一辈病理专家在国内外久负盛誉。近年来致力于发展以分子病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综合病理学研究,形成五大研究方向:肿瘤病理学基础研究、人体系统病理学、诊断病理学、传染病病理学和现代病理学技术,并建立了多种现代病理技术平台:拥有 Rain Dance 数字 PCR 仪、Iontorrent 二代基因分析仪、Nanostring 基因表达谱分析仪等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近十年来,共获批并完成8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包括“863”、“973”、十五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在肿瘤病理学基础研究方面(肿瘤转移生物学、癌侵袭转移机理、肿瘤发生机理领域等)做出了标志性和有相当影响力成果。作为第一或主要参加单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旨在提高医学研究水平,我们还建立冷冻组织库,使整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基础研究都可利用临床疾病资源;建立激光捕获及显微切割技术等平台,服务于各学科发展;开展以虚拟切片技术为核心的远程病理会诊系统,在远程病理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中取得重要成果,曾经撰写专著Virtual Slide and Virtual Microscope for Teaching, Research and Diagnosis,为我国临床病理工作的发展及边远地区病理诊断奠定基础。
结构合理 人才辈出
现任病理学系主任为田新霞教授,党支部书记为郭丽梅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病理科主任为刘从容主任医师,副主任为刘翠苓主任医师和贺慧颖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科研副主任为常青副教授/主任医师。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人才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其中包括一位973首席科学家和一批国内知名的学者和专家。
在前进历程中,我们一直秉承“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理念,始终坚持“临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模式,三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历史在怀,未来在望。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将秉承老一代病理学家的学风,秉承“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理念,继承和发扬“勤奋、合作”的品质,奋发进取、与时俱进,未来必将更加灿烂辉煌!